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叫江湖!

2023-09-28 336阅读

“江湖”、“江湖社会”与“江湖文化”,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 史上和现代社会中流传许多涉及江湖的词语,如流落江湖、浪迹江湖、遁迹江湖、走江湖、闯荡江湖、吃江湖饭、江湖义气、江湖好汉、江湖骗子、江湖生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心怀魏阙”,等等。要了解“江湖文化”,就得先从“江湖”说起。

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叫江湖!

一、何为江湖

于阳在《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中说:“江湖,就是一些特殊的人,连同他们附着的一种社会模式。这些人脱离儒教定居制度,离开家乡在外漂流,聚众谋生。”

“江湖 ”这个词在人们的生活中用得非常多,但“江湖”这个词的意义大家未必非常理解。比如说一个人黑道、白道两道都能通,我们管他叫“老江湖”了 ;一个资本家本来搞得不错,曾一度沉沦了,再后来又复出,网友常称这种现象为“重出江湖”。“江湖”这个词在大众的视野里出现率还是很高的。但是“江湖”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一)三个“江湖”

我们经常说的江湖有三个意义。

第一,江湖本义

“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就出现了。最初的本义确实是指江河湖海,但联用“江湖”二字,除了泛指一般水源,为鱼类水族生存的空间外,更富有文化上的意义。

《庄子》一书叙述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因而庄子得出,“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关于“江湖”的经典论述。

庄子将鱼所存身的“江湖”与人所向往的“道术”相互比照,就是在表明:“道术”对人类的意义,犹如“江湖”之于鱼,皆与生物生命的存在须臾不可分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不朽名著《史记》中描述了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浙,变名易姓”的客观史实。太史公所谓的“江湖”实质上已经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集合概念。

陶朱公范蠡遨游的不仅是烟云密布的自然生成的“江河湖海”,而且也是风云变幻的人造世界(人类社会)。

《南史》有云:“故有人庙堂而出,询江湖而永归 … …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从此之后的“江湖”变成了由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所组成的参差不齐的大干世界。

庄子谈到涸辙之鲋时说,与其在涸辙中相濡以沫,还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江湖”就用的是本义。九州之内,江河纵横,湖泊遍地,因之,人们也用江湖泛指域内四方。



第二,文人士大夫的江湖

后来这个词发生了变化,由于“江湖”的广阔浩淼、荒僻鄙野,与热闹繁剧、名利所在的朝市恰成对立。于是,“江湖”变成了文人士大夫隐遁之地。它没有了朝市的喧嚣嘈杂和争名夺利,成为厌倦了鸡争鹅斗的士人们向往的静谧休憩的好场所。此时“江湖”可以与士人归隐、隐居划等号了。

王昌龄在送朋友回乡的诗中写道:“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必须看透了富贵名利,方能与之言江湖。到了江湖,与之相伴的只是“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了。耐不住寂寞的人们是早晚要和“江湖”“拜拜”的,南朝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就是讽刺这类人的。

因为“江湖”这个词与文人士大夫出处密切相关,所以人们谈到江湖时就十分明确地把它与朝市分别了开来。《岳阳楼记》中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很明确地指陈了这种关系。

正因为二者是相对于权力中心而对峙的,故处江湖者如未忘情名利,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反映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失意与眷恋;而真正能超脱者,则大可视江湖为悠游之地,远离权力中心的纠结葛藤,隐藏于江湖之间。但是这种归隐式的在中 国文化传统中,“江湖”具有全身远害之义,它代表的是文人的失意与落魄。

第三,游民的江湖

这也是现在经常活跃在我们口头的江湖。这种江湖与文人士大夫的江湖不同,它 充满了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斗争。

它是由无业人员、流浪汉、盗贼等各种各样心怀不诡的人们组成,是以非法手段谋生的人们的空间。这个江湖不是文人士大夫隐居的地方,而是脱离了宗法网络、在宗法社会中断绝生存之路的游民们闯荡、奔走、觅求衣食的场所。

游民一无所有,空手练空拳,全凭个人心智、个人力量和勇气胆量以求生存和发展。这里没有了士大夫江湖中与世无争的气度,这里不仅要“争”,而且没有主流社会中所应遵守的规则。

饥饿能够把人驱赶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游民们为了生存,有时仅仅为了一餐便能剥去几千年形成的文明的积淀,这些绝不是衣食不愁的人们所能想像的。

因此这个“江湖”不仅不是文人士大夫漱流泉、枕白云、放松高卧的地方,也不是被金庸武侠小说所美化、文人化了的“江湖”(这个江湖除了莫名其妙的打打杀杀之外,其不食人间烟火的风格甚至超过文人士大夫的“江湖”),它是游民争斗、生活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游民的第一需要是生存,这是“江湖”存在的依据,与这个“江湖”相邻的是“沟壑”。在江湖上挣扎的人们,最后大多填于沟壑。只要有游民就有江湖,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



二、什么是江湖社会

在汉以前,不论行侠仗义之士,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大都形单影只,独闯江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其个人的活动和事迹,而未形成江湖团体、江湖社会。最早的江湖团体当属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它们是后世“三教九流”中之道教的原始形态。

当然,严格而言,江湖社会的真正形成应该是在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形成以后。明清以降,商品经济明显发育,人口流动加剧,江湖行业逐步成型,江湖团体纷纷出现,江湖中人触角四张。及至近世,“江湖”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简言之,江湖中人就是由于种种原因脱离了生产行列、在城乡之间以不正当、不合法或至少是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手段谋生的人群,一般人所说的江湖,就是这样一个人群构成的社会层面。江湖的产生、演变与中国社会进程是同步的。每当社会动荡以至民不聊生之时,大量人口被迫背井离乡,步入江湖。

人们往往借用“江湖”之水那种流动、湍急与神秘莫测来喻漂泊的生活。如此,自然的江湖与社会生活的江湖在三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一是江河湖海遍布,江湖人为谋生而闯荡江湖或日混江湖,就是走江过湖,做四处漂泊的游民,像水一样不断流动;二是谋生漂泊吉凶难料,恰如自然的江湖深浅莫测,随时会遭遇艰险;三是自然的江湖弯曲绵延,经山过滩而千回百折,也与江湖人久经江湖风波,遍尝辛酸而阅历丰富有某些相似之处。

作为个体的江湖人,其力量弱小,生存能力单薄。因此,他们便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江湖行当甚至江湖团体。

就江湖行当而言,明清以来,一般可以分为金(算命相面)、皮(行医卖药)、彩(戏法魔术)、挂(武术、耍把式)、平(鼓书说唱)、团(卖唱行乞)、调(扎彩、鼓吹)、柳 (梨园戏班)、风(骗术)、马(娼妓)、燕(赌博)、雀(乞丐)十二行。

此外,尚有秘密会社、盗匪窃贼、巫婆神棍、人贩、毒贩、武侠、镖客等门类。

由江湖人、江湖团体以至江湖社会、江湖文化、江湖信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以说,江湖文化、江湖信仰产生的土壤是传统农业社会,其发展演变都离不开这一层背景。



三、什么是江湖文化呢

曲彦斌说:“无论哪个民族或国家,或者实行的是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伴依存的现象。而且,古往今来,在各种非主流文化层面中,几乎都存在着同主流社会相谬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潜性文化链结。在中国,这种潜性文化链结,我暂称之为‘江湖文化’。”

(一)江湖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通常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非物质文化,由符号、价值观、规范等构成,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大传统是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这两种传统同时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空间之中。显然,用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的理论来分析中 国文化是非常贴切的。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官方文化是显在 的,见之于文史典籍之中。民间文化则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递,从而形成 了独特的隐性文化。

在我国,江湖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流传甚广,它是由游民创立的一种底层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生存文化和寄生文化,奉行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



江湖文化是在泛家族主义基础上,以利益交换或者利益共享为目标,以人情、面子、关系或程式化的文化符号等建立并维系起来的小团体或小圈子文化。

在这个小团体或小圈子中,没有信仰及远大目标,只有私欲私利;没有原则,只有哥们义气;没有独立人格,只有蝇营狗苟充满机会主义的人身依附和交换关系。江湖文化中,表面上称兄道弟、觥筹交错,内里却充满着算计、出卖和背叛,因为一切都是从私利和私欲出发。

江湖文化可以说是古老中 国糟粕文化的集合体,它让我们想起柏杨所谓的“酱缸文化”,反映了农民阶级对现代化的本能的恐惧和抗拒,彷佛一个怪兽,撕拉推扯,使所有现代化的努力最终都化为泡影,按照中 国式的“周期率”陷入历史停滞中的一种轮回。

如果说早期的江湖文化还存有一点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意味(所谓侠客文化),那么,近代以来的江湖文化则彻底堕落成为一种落后的反现代化力量,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民主观念、人本主义等格格不入,乃至背道而驰。不幸的是,中 国近现代社会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江湖化的社会,江湖文化全面侵入社会 的各个层面,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乃至日常生活及语言,无不深深打上江湖印记。



(二)江湖文化的表现形式

江湖文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山寨和帮会;一种是人情关系网络。

山寨和帮会是江湖文化的原型。山寨是帮会的低级形式,出现较早,山寨有一定 的组织和规矩,但是组织不严密,队伍不稳定,尤其是没有明确的组织文化,所行的也是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勾当,为主流社会所不齿。

另外,山寨一般都是脱离主流社会占山为王,公然与主流社会或政权对立,容易被统治阶级消灭,所以山寨的规模通常较小,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久。

帮会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目标,如洪帮早期的目标是“反清复明”,有鲜明的旗帜,再加上帮会有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纪律,隐藏于主流社会之中,不仅能够吸引大量普通民众参与,而且能够给会众提供保护、 归属感和物质利益,这些使得帮会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存在的时间上都远远超过山寨。

人情关系网络是江湖文化泛滥的结果。帮会的成员之间都很讲“义气”,通常都以兄弟相称,“情同手足”,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勾结,形成群体力量,以强者姿态出现。他们有时候敢公然与压迫剥削民众的统治阶级对立。

因此,普通民众很容易崇拜认同帮会的关系网络的价值观念,再加上儒家思想本身就很强调人情关系,从而使人情关系网络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都是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人情关系网络是当今中国社会江湖文化最主要的形式,它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 组织目标和组织纪律,主要依靠江湖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维持。

(三)江湖文化的特征

在《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中,刘平认为“江湖社会脱胎于主流社会,又与主流社会(或正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在主流社会的影响下,形成了种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江湖文化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流动性

江湖中人的成分基本上是游民。游民两字包含至广,举凡一切身无恒业之辈均可称为游民,其主体来源于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和城市贫民,以及没落的官绅文人及其子弟,也就是从传统的士农工商四业或正当职业中分离出来的分子。但是,“身无恒业”四处奔走者属江湖,而有恒业者如行商则非江湖人。

二是欺骗性

一般走江湖的,“以江为眼,以湖为口”。所谓眼,要像江水一望无际,眼界要宽,眼光要亮,这样才可通行无阻,到处为家;所谓口,混江湖的凭嘴吃饭,要有口才,要有口艺,而湖水泱泱,深广无穷,在混世门路中,以口艺最难。

他们的口号有:“学到老,难学好,一生一世学不巧。”又有“学会口艺,不想手艺”。所以切忌口满,必须谦虚,方能一帆风顺,不至有翻船之虞。认为这是行规上首要的一条。

但是,揭开内幕,撕破外衣,他们也不讳言:所谓眼,要有贼眼、千里眼、夜行眼,看啥人用啥货的眼;所谓口,要有说得天花乱坠的流利口齿,要有随时应变的锐利口锋,要有不怕辱骂宗祖的昧心口技,要有天衣无缝的说谎口才,即要有 海口、刀口、血口是也——这才是江湖上最本质的东西。

所以,无论江湖人面对的是谁,目的都是要获得(主要是骗得)钱财。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江湖行当都带有欺骗性,如大部分江湖艺人。



三是秘密性

江湖位于社会的边缘,或者说,江湖是社会的变异。江湖中人被社会所排挤、抛弃,生活于社会的边缘、下层,他们为了在江湖上立足,在社会上生存,往往分门别类,形成一定的行当,或者依照所从事的行当结成一定的团体,其中往往多有江湖规矩,外人难窥就里。

其尤有甚者,是产生了种种名目的民问秘密结社,它们都有独特的入会仪式、联络方法和严格的赏罚规章,在团体内部形成极大的凝聚力和保密性,其特异的隐语暗号、活动及传会传教仪式,很难为人识破,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四是一定的反社会性

江湖中人多为破产农民、市民、手工业者、商贩、运夫、水手,乃至僧道医卜、散兵游勇,即所谓游民,他们从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中游离出来,‘既无室家之好,又无生人之乐’(陶成章语),为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种种为一般人所轻视、不齿甚至无法容忍的卖艺、乞讨、卖身、欺骗、暴力等活动,这类人良莠杂处,不少人欺骗讹诈,流氓成性,桀骜不驯,呼朋引类,劫掠窝赃,欺行霸市,直至行凶滋事,杀人越货,带有很大的社会破坏性。

民间秘密结社乃是典型,其异端思想和非法活动,尤其是经常发动反政府的起事起义,对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构成很大威胁。

从以上江湖文化的流动性、欺骗性、秘密性和反社会性四个特征来看,它确实揭示了江湖上一般游民的文化特征。



(四)江湖文化产生的根源

1.江湖文化的文化根源

儒家文化是江湖文化产生的文化根源。有人说“江湖是蜕化的‘儒教’”,这种说法没有辨清因果关系,实际上江湖是用儒家文化武装起来的游民组织。

“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同时“义”也是江湖文化的灵魂,正因为这个“义”字才使得山寨和帮会能够形成一股群体力量,而不是一盘散沙。

只是江湖所说的“义”是对“自家兄弟”而言的“小义”,而儒家所说的“义” 是“天下为公”的“大义”。江湖人士的“拜把子”、“拜师傅”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宗法秩序移置到江湖之中,这样使得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获得了某种“不是手足胜似手足”的群体归属感。

而江湖上所尊奉的“老大”实际上就是儒教所尊崇的“皇帝”。在江湖里,“老大”就是皇帝,掌握着对手下“小弟”的生杀大权。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压制着江湖力量的发展,而江湖力量在与儒家文化的对抗中却发现只有利用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建立江湖组织。

江湖组织的存在就是努力在主流的帝国体制之外再建个帝国体制,甚至以取代既有的帝国体制为最终目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儒家文化培育了江湖文化。

2.江湖文化的心理根源

游民是创造江湖文化的主体,游民的根本特征可以看作是江湖文化产生的心理根源。

脱序的游民游荡于城市和乡村,他们失去了土地,没有恒产,今日还有酒肉吃,明日可能就横尸街头。危险不仅来自食物短缺和居无定所,还有统治阶级的律法和围捕,有产阶级的不仁甚至迫害,游民群体内部的竞争和自相残杀。

因此,焦虑就成为游民群体最根本的心理特点,因为这些焦虑时刻与生存相关,所以其强度极高,影响极深,即便有时不能为游民所感知,亦对游民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其群体无意识。

江湖文化的诸多特征都与这种生存焦虑有关。例如,江湖文化崇尚结交朋友、“义”字当头、建立团伙和人情关系网络、对主流社会特权的崇拜等。

江湖文化崇尚暴力和追求财富也是源于生存焦虑。因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时刻处于生存焦虑中,这种焦虑便成为一种内驱力,驱动江湖民众去发展暴力,追求财富,只有掌握了足够强大的暴力和足够的财富,才能保障生存,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缓解焦虑。

这种焦虑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出身于游民的刘邦、朱元璋等在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后,要将与他们一起打江山的那班“兄弟”从肉体上消灭才能高枕无忧。四、江湖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江湖中的人员构成,除破产农民、市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失去生产生活依靠的劳动者外,还有散兵游勇、流氓光棍等游手好闲之辈,以及娼优隶卒等人(因为他们操的是“贱业”,人们归之为“下九流”),他们都是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之外的下层社会人物,衣食难继。

但是他们也是人,也得谋活路,求生存。所以,他们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谋生技艺。不仅如此,在江湖人、江湖社会中,还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如信仰、仪式、规矩、隐语暗号等,构成了江湖社会多姿多彩的文化内容。其中,江湖信仰是了解江湖文化的一把钥匙。

江湖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呢?

江湖信仰的形成,首先与江湖人的社会地位有关,其次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的影响。

江湖是社会边缘人即游民的家园,江湖中人四处流浪,孤弱无依,为了与命运抗争,不得不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谋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非常明白抱成一团、人多势众力量大的道理,所以他们往往模拟传统的家庭结构,结成种种团体,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陌生疏远对立关系变成亲近、熟悉的父子兄弟、朋友、同行关 系,从中找到家庭的温暖甚至庇护。

江湖诸行以及秘密会社中“虚拟血缘制”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以纵向的师徒——父子关系、横向的同门——兄弟关系为基础。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这种关系扩展到整个江湖社会。由“家庭”而“社会”,一种信仰,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开始生成,这就是名头甚响的一个“义”字,故“义字当头”、“行侠仗义”、“四海一家”、“盗亦有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忠义堂前无大小 ”、“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等,都是这种信仰的体现。

有人认为,江湖文化作为次生态的文化,主要汲取了儒家文化与墨家文化的营养,此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阴阳术数文化等都对江湖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在江湖中的某些领域或者是某一类江湖人物身上都有所表现。

但是儒家文化之忠义、墨家文化之侠义对于江湖文化性格的塑造 ,起到了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还有学者认为,从江湖信仰的整体性来看,其基础是传统的、世俗化的儒释道三教,尤其是明清以来的“三教合一”潮流。江湖中人被称为“三教九流”,一方面,“三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确属江湖范畴;另一方面,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不是一个纯宗教性或“政教合一”的国度,但释道儒等宗教也确实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间宗教,其神灵体系十分庞杂。

再者,传统中 国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间习俗光怪陆离,流播甚远,“三教九流”谓之众,“传统”的东西浸染极深。所以,江湖社会的信仰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不足为怪了。

人们常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等等,都表现出了人在江湖中的无奈。



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有江湖人才有江湖,那江湖到底在哪里呢?

就像李连杰、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任我行和令狐冲有两句经典对白,令狐冲说:“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任我行笑道:“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所以,江湖在城镇,也在乡村;在热闹繁华的市井,也在荒寒闭塞的山野;在四通八达的道途,也在湖光飘渺的湖海。

也就是说哪里有江湖人的身影,有江湖人在那里为生活而奋斗,哪里就有江湖。这正像电场因为电子的流动而存在一样,江湖也是个“场”,有了江湖人的活动,江湖这个“场”就形成了。

那些自然存在的空间如果没有江湖人的活动,那里就是道路,那里就是市井,那里就是乡野,那里就是江河湖海,而不是我们所要论述的江湖。这里一旦有了江湖人为生活而奋斗,这里就变成了江湖,就是我们所说的江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站作者,不代表seofensi的观点和立场,本站所发布的一切资源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客服邮箱:seofensi@vne.cc
您是本站第1688名访客 今日有77篇新文章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